close

 

羅東文化工場 Part 1

一個包容過去與未來可能的文化空間

 

6.jpg

 

前言

        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但往往電腦開了又闔上,始終無法靜下心完成,一方面也許是因為這是『黃聲遠/田中央團隊』的大棚架經典代表作,深怕自己沒有把它寫好,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知道這個作品有段因政黨輪替而被迫停工的過程,內心替「黃聲遠/田中央」不平而感到不捨。對我而言,『羅東文化工場』不只是一個建築作品或文化空間,而是承載著一群認真做事的人為宜蘭無悔付出青春的標誌。

宜蘭_170429_0016.jpg

        耗時13年才興建完成的羅東文化工場,是一個歷經波折的作品,所幸最終在2012年完美落成,現在成為當地人最常使用的生活空間。想起了安藤忠雄講過的:「建築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讓使用者來說話」,我想羅東文化工場為這句話做了最完美的詮釋。

        因金馬獎一砲而紅的羅東文化工場,不只讓台灣人知道原來宜蘭有一個這樣的文化中心,就連原本住在附近的友人,也才解惑原來她家附近施工很久的工地跟原來不知要做甚麼的棚子,最終的樣貌是為了形塑這樣的居民空間。

        而我,從開始喜歡田中央建築起,算算一年內竟去了羅東文化工場五次,自己都嚇了一跳,從以一個常民的心用身體感受空間,到對建築背景和概念有所理解後的內涵體會,可說是一種從觸覺到意念的過渡,也越來越能體會這個能包容過去與未來的『空』。

 

還空間於民的「羅東文化工場」誕生

 

7.jpg

        對我這個外地人來說,羅東跟宜蘭是等號,但對當地人來說,羅東和宜蘭絕對是兩個城市,如果你問他是哪裡人,他肯定回答你「羅東人」而非「宜蘭人」。在地朋友認真地告訴我宜蘭是文教區,而羅東從日治時期起,因太平山而成為檜木集散地,林業發達,屬商業區,後來因為林業的沒落才讓羅東的經濟地位隨之消退。談話過程中仍可隱約感受,羅東人內心對於過往林業蓬勃的歷史有著藏不住的驕傲與榮耀感。

        當縣政府要在羅東設立第二座縣級文​​化中心時,田中央思考的是如何讓「第二座」不只是第一座文化中心(宜蘭市)的再版或擴充,更實際的說,羅東沒有足夠的人口和條件來支撐一個封閉性的大型文化館舍。在避免淪為蚊子館的情況下,「黃聲遠/田中央」重新賦予文化中心的定義,跳脫傳統文化中心大型館舍的認知,以自由、開放的「大棚架」作為文化的邀請,不管晴雨都歡迎民眾的到來。

        在整個羅東文化工場的設計概念,潛藏著太平山林業的歷史紋理,超乎尋常尺度的大棚架,展現著羅東過往的豪邁氣魄,我想這座大膽創新的『羅東文化工場』不僅適切地呼應了羅東人對歷史的驕傲,也再次展現黃聲遠一貫的思維----『建築不是圍起來,而是圍出去』,不只包容了過去,也包容了對未來世界無限可能的發展。

        整個文化園區,佔地約4.3公頃,分成南北兩區,北區是以文化活動為主的藝文廣場,有大家熟知的大棚架、天空藝廊、飄浮月台、文創活動及行政中心;南區則提供運動休閒園區,有極限運動場、直線跑道區、環狀跑道區、生態池等。

 

這篇就先來介紹北區—藝文區。

 

大棚架:棚架讓出的「空」,大尺度地包容了常民生活的所有可能性

       初次造訪羅東文化工場時,站在由數根18公尺高的柱子所撐起的大棚架下,內心完全不覺得來到一個文化中心,反倒像來到一座公園一樣,開放的空間並且有著不同群人卻同時在棚架下進行活動,有跳舞的、有騎自行車的、有遛狗的、有聊天的…,當時倒也不覺得這個大棚子有甚麼特殊的。接下來幾次的造訪,由於適逢夏季,因此站在棚架下的涼爽,讓我開始敬佩起田中央的建築----永遠能讓我們知道風的存在。不禁想起,如果說貝聿銘的建築是讓光線來做設計,那我認為黃聲遠的建築,便是讓風成為一種建築材料。

宜蘭_170429_0024.jpg

        直到最近一次,因緣際會在大棚架下和王士芳建築師聊了起來,好奇問了才知道大棚架地板鋪面上有點像排水溝造型的花樣,其實是仿太平山運輸林木火車的軌道意象。而站在棚架下抬頭往上看棚頂,刻意在棚頂的中空板鋪了鐵木格柵板,透過光影矇朧營造出像似泡在儲木池水中的浮木,呼應著過往羅東太平山林業輝煌的歷史紋理。老實說,棚頂設計的這個意象,若不是王士芳建築師的解說,恐怕我看一輩子我也看不出所以然啊!

宜蘭_170429_0033.jpg

        其實我覺得看田中央建築需要一些好奇心跟想像力,因為觀察下來,我發現其實『黃聲遠/田中央團隊』是個很細心的團隊,雖然他們設計的建築外觀跟我們對一般漂亮建築的理解不太一樣,但其實我發現他們很注重細節的設計,有時是為了體貼使用者而設計,有時則是建築師浪漫的概念的表現,因此如果有機會造訪田中央建築時,不妨放慢腳步,仔細品味田中央想跟你說的話。

 

天空藝廊:免費展覽,讓文化落實常民生活       

宜蘭_170429_0001.jpg

       緊鄰著吊掛在大棚架的【空中藝廊】,加上鋼構的材質,讓人有一種太空船那種前衛的感覺,而據田中央建築師們的形容,有像急駛的火車乍停、有像大塊漂流木、然後發想人說其實是運送木材的天車的概念…所以其實看建築,真的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看的人覺得是甚麼就是甚麼。

9.jpg

        像不像準備要登太空船的感覺呢?往天空藝廊的這個階梯,是我非常喜歡的設計,看似平凡的階梯,除了外觀的流線感外,最重要的是階梯的設計,隨著角度不同而有差異,走起來特別舒服,可能是自己心理作用,每次走這個階梯時,內心都有一種前往朝聖的感覺(笑)…

10.jpg

 

【天空藝廊】固定都有免費的主題展覽,真是佛心來著。我最愛的卻是走廊座椅的設計,坐在那裏正好是能看到窗外棚架的視野,感覺很美妙!

宜蘭_170429_0023.jpg

宜蘭_170429_0027.jpg

宜蘭_170429_0028.jpg

 

飄浮月台:不分階級,人人都有登高望遠的權利

        再往上走,是我第一次造訪就驚豔不已的【飄浮月台】。田中央建築的設計有一個共通點,絕對不放棄任何一個能讓人登高望遠、俯瞰地景的機會,剛開始純粹是很喜歡這樣讓人開闊視野的感覺,後來才理解,原來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呼應黃聲遠對於階級平等的展現,他認為:經常享有俯瞰高樓景致的人多數是握有經濟權力的,甚至有錢人還會透過蓋高樓彰顯俯瞰的「權力」,但他希望將這種登高往遠的權利還給每個人,也許是因為歷經戒嚴時期的成長過程,讓黃聲遠在建築裡不斷實現打破階級、反威權的意識。

4.jpg

5.jpg

        從【飄浮月台】往四周看去,可以看到整個周遭城市地景,也可遠眺高山,『黃聲遠/田中央團隊』一開始大棚架留出的空,讓當地居民保有平時看到的故鄉視野,讓羅東文化工場這個大型建築對城市的介入,不阻礙當地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但又利用了飄浮月台登高望遠的設計,讓居民從另一個高度看到不一樣的故鄉風貌。

16.jpg

        每次當我站在這裡時,都深深感受到,原來『人,在不同高度時,所感受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想的事情也不一樣,所理解的也不一樣』。所以只要是造訪田中央建築,在安全無虞而能踏的上去的平台,都可以站上去看看,一定都有田中央特別設計的巧思在裡面。

 

文創手作區:木質與混凝土,打造質樸感有溫度的空間

宜蘭_170429_0046.jpg

 

宜蘭_170429_0004.jpg

       不同於大棚架所使用的鋼材,大棚架後方的空間以木頭和混凝土材料為主,呼應這區的文創手作區,給人一種手工有溫度的質樸感空間,而混凝土階梯的設計,除了提供步行穿越外,也可在此休憩,甚至是一個觀賞展演的座位區空間,多元的使用方式設計,實在是很田中央風格!

 

南區的運動休閒區,敬請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y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